记全国劳动模范周绪元-九游手游官方正版
沂蒙职工的网上家园--临沂市总工会欢迎您!

来源:市总工会办公室 编辑:  发布日期:2012-11-19

周绪元——把蔬菜科技的火种撒遍沂蒙大地

“他让季节模糊了界限,寒冬里结出了盛夏的硕果;他让田野洒遍了绿色,汗水中迸射出生活的喜悦……”这不是诗人刻意对他的的赞美,因为他的人生追求都融汇到生机无限的田园;而这又是他精彩人生真实的写照,因为他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谱写出抑扬顿挫的奋斗之歌。他,就是临沂市蔬菜办公室主任、推广研究员周绪元。

梦想起于田园 汗水洒满田间

参加工作27年来,周绪元在平凡的岗位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广大菜农送去了急需的科技,受到了广大菜农的欢迎和爱戴。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的周绪元,走出校园、来到“田园”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深埋于心的“农民情结”又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对蔬菜、对菜农的不解之缘。

“一个不喜欢农村的人,搞农业科技推广,我觉得根本是不可能的!……能用自己的知识为改变家乡尽一点力,我感到很欣慰!”从周绪元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致力于蔬菜科技推广的决心和信心。

二十多年前,周绪元与同事一道针对临沂市蔬菜生产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牵头成立了临沂市蔬菜学会,为全市蔬菜产业的起步、新技术推广提供了平台。多年来,周绪元带领的蔬菜科技团队,共培训各类蔬菜技术人才数万人次,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数百个,引进推广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11月,周绪元做客临沂电视台“琅琊风云榜”节目时动情地谈到了他深入田间地头、细心传授科技的经过,他说农民兄弟对自己的信任和理解是他在绿色的田野跋涉多年的最大收获。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这句话在周绪元看来,不仅是单单指单位面积的瓜果蔬菜收益要比粮食高;而栽种蔬菜付出的劳力和精力也要比种粮食高出十倍甚至更多。基于这点,周绪元更感到自己的责任之大和使命之艰。在具体的工作中,面对菜农的困惑和不解,他都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

有一年冬天,他在苍山县卞庄镇北小庄村进行冬季日光温室的性能测试,一直进行了很晚时间,冬日的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周绪元等人做完测试已是夜幕四合了。天地一统黑,哪里是归程?最后还是菜农拿着手电筒用了近一个小时把他们送到通往县城的大路。从菜农执手相送到依依不舍的告别,周绪元深深感触到农民对农业科技如饥似渴之情和对科技人员的拳拳景慕之心,正是源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送科技送知识下乡苦中有乐,也让他的心贴近了农民、贴近了科技、贴近了生机焕发、绿意昂然的大地。

周绪元知道农民群众最讲实际,多年来,他时刻不忘抓科技示范和物化科技成果的服务工作,他先后主持在费县、沂南、苍山等地建起了瓜菜新品种展示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蔬菜高效栽培示范园,共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200余个,让农民群众就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效果。同时,他积极组织了全市优质西瓜评比、优质无公害瓜菜展评、蔬菜特色精品工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放心菜”工程等活动,在广大菜农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的轰动效应,在引导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保证蔬菜食品安全方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让农民掌握蔬菜生产新技术,就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只要有地方需要培训,周绪元一个电话就到,不论是市里部门办的,还是县里、乡里办的,就是村里办的,也不推辞,从来都是不记报酬,免费讲课。为了讲好每一次课,他经常晚上加班备课到深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的蔬菜科普资料,有10多本作为培训教材发放到科技人员和菜农手中,有10多本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大棚蔬菜栽培》还被评为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评为最受全国青年农民欢迎的读物。他还受农业部绿色证书制度领导小组的委托,主笔编写了《全国绿色证书岗位规范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者》,作为全国农民培训的教材。

周绪元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蒙山沂水的各个角落,蔬菜主产区的基层干部、菜农和蔬菜龙头企业,很多人都认识他,遇到生产中的困难随时打电话进行咨询,周绪元每次都给与及时解决。这些年来,他到底给农民讲了多少课、解决了多少疑难问题、编写了多少技术材料,连他自己也早已记不清了。

耕耘在于付出 科技结出硕果

周绪元对蔬菜的科技研究可以说是一往情深。说起搞研究,还得从农民种植越冬大棚黄瓜获得成功的事说起,1987年冬天苍山县苏圈村23户农民种植越冬黄瓜,不加温,春节前上市,平均亩产达到了1万斤,亩收入超过1万元,能让人们冬天吃上黄瓜、农民种一个大棚就能成为万元户,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这让周绪元看到了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

搞蔬菜科技研究不是简单的事,首先要有科研经费。周绪元所在的单位是农技推广部门,争取经费是比较困难的,他就是靠着执着的精神去争取。1989年底,到省里争取黄瓜高产稳产深冬栽培技术开发项目时,当时省科委农业处的一位领导说大棚冬季生产黄瓜,那么多的大科研单位、高校都研究不了,你们怎么能行?几次汇报领导都不相信临沂能搞这个项目,他不气馁,又是汇报,又是让领导品尝黄瓜,五上济南到省科委汇报,省科委终于确定立项给予支持,拨给了13万元科技经费。

搞蔬菜研究是很艰苦的,要天天到大棚、到菜园,有时一天都要待在试验地里。如搞日光温室研究,测定日光温室的温度、光照、湿度每天要测3次,早8点、下午2点、晚上8点都要测,一到春天温室里又热又湿,在里面工作一天就像洗了一天桑拿,可以想象是多么不舒服。

周绪元就是凭着这种执着和韧劲,研究攻克了蔬菜生产中的许多技术难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冬暖型大棚黄瓜研究中,他对棚型结构及配套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以保温增光控湿为中心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瓜深冬栽培的地方标准,使得临沂市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淮地区,第一个冬季不加温大面积生产黄瓜获得成功的地区,得到农业部日光温室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该研究项目的实施,使冬暖型大棚黄瓜黄瓜的亩产量由原来的1万斤左右提高到了3万多斤,亩效益由1万元提高到3万元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周绪元围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无公害栽培与品牌经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他根据当前蔬菜生产一家一户生产的实际,探索出的“五统五分”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在生产上应用确保了蔬菜产品质量,并得到省蔬菜专家顾问团团长何启伟研究员的高度评价。

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应对国外的绿色壁垒,周绪元主持开展了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菠菜农残控制技术研究等项目,解决了出口蔬菜栽培、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制定了出口牛蒡、胡萝卜、洋葱、生姜、菠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种植户效益提高15%以上、加工企业效益提高20%以上。

近几年来,周绪元致力于有机蔬菜的研究,与临沂同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青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承担的“有机蔬菜标准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帮助两个企业搞规划、申报认证、技术指导,联合开展研究攻关。实施的项目在有机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和产业化运行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荣获了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周绪元他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省农业厅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由于在蔬菜科技方面的突出成绩,他被省里推选为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荣誉化作动力 科技花开沂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周绪元作为一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临沂市十大杰出青年、临沂市十大新闻人物、临沂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临沂市劳动模范、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先进个人、临沂市科教兴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次当选山东省党代会代表,光荣出席了省第七、八、九次党代会。

这一串荣誉的光环折射出了周绪元的奋斗历程和奉献精神。但周绪元对这些荣誉非常珍惜,他觉得这些荣誉是党和政府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他只是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要把这些荣誉作为激励、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现在他更多的时间依然是奔波于乡村之间,或是与菜农认真交谈,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是静观一枚蔬菜的叶片,从中领悟生命传递出的喜悦。而在办公室,他更多的时间或是撰写材料,或埋头于关注蔬菜产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信息努力把科技兴菜的主题演绎到新的篇章。去年他提出了蔬菜vqb产业模式(即特色品种、优良品质、知名品牌“三品一体”模式),目前正在潜心研究和开发这一项目。

“同样一块土地,不同时代、不同年份,其内容是不一样的!”是啊,生产模式的变化、科技含量的不同,效益大不一样。相信今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临沂的蔬菜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而作为临沂市农业系统唯一一名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周绪元定会把蔬菜科技的火种撒遍沂蒙!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网站地图